close

作者:Gillian Tett

人類習慣把事物加以分類,公司內的部門、政府的機關組織、醫院內的科別、學校內的科系、社區組織等等,形成一個個團體與穀倉(Silo)。

 

透過分類與分工,人們能專精並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達成目標。然而當大家把自己的眼光及思緒局限於自己所處的榖倉內,忽略了還有其他的可能性時,把一切認為理所當然時,就會深陷於榖倉內,難以跳脫既有思維,也難以創新及突破。

 

本書中作者首先透過人類學來說明「榖倉」的成因是社會團體與組織具備特定的分工慣例,其實分類就是人類文化的基礎。並用一個章節概述了法國人類學暨社會學家皮耶.布赫迪厄對於人類觀察及研究方向的改變。此章節看似與後續提到的案例無關,但人類學家觀察人類呈現的人類文化特色,卻正是這本書要談的重點,也是作者認為的「解藥」,建議大家也是花點時間閱讀,已達前後呼應的效果。

 

述中所提到的「榖倉」的例子,都是大家不陌生的案例,只是作者更深入的從「榖倉」的角度來說明這些落入失敗(失效)的案例。包括索尼王朝的興起與衰落、保守穩固的瑞銀集團為何逃不過次貸風暴、擁有世界一流經濟學家的英格蘭銀行與聯準會,為何對2008金融海嘯的一些徵兆毫無預警?

 

提到索尼SONY,我印象最深刻的產品,就是隨身聽(Walkman)、ravia 液晶電視 、VAIO筆電,及PlayStation遊戲主機。其中外型優雅美麗的VAIO筆電可說是女孩們心中的夢幻逸品。索尼當年創造隨身聽(Walkman),在家電用品及影音娛樂等事業上,建立了龐大的企業王國,創新及技術的領先,在當時地位堪比蘋果。隨著公司的發展,組織過於龐大,各個部門本位主義及各自的利益,內部不願意資訊交流,導致過度分工、重複作業,員工卻仍沉溺於過去的成功,導致創新力道減弱,逐漸由盛轉衰。

 

瑞銀集團也因為部門過度分工,部門各自將關鍵資訊攬在手中,缺少橫向的聯繫。瑞銀集團的高層完全不知道旗下的交易員購買美國的次級房貸商品,在2009年的次貸風暴中深陷危機,造成高達190億美元的損失。可怕的是,整個過程中瑞銀高層、稽核與監管人員也一直自認為公司非常安全健康,整個集團自我催眠,沒人發現隱藏的危機。跟索尼一樣,各部門位維護自身的利益,隱瞞關鍵資訊,讓高層亦無法掌握全面的狀況。

 

英格蘭銀行與聯準會擁有許多世界一流的經濟學家,卻無法對2008的金融海嘯提出預警。反映出的就是,只要把大家的世界區隔為一個個的榖倉,連專家也會變得盲目。榖倉不只出現在組織內部,不同的團體、國家也都是一個個榖倉,經過區隔分類後,人們的心智彷彿就受到高牆阻隔,感受不到外面的世界。

 

相對這些深陷榖倉的案例,作者也提出了芝加哥警局利用大數據分析犯罪模式,預測犯罪事故發生地點 ,可惜當推動者離開後,芝加哥警局警局又再度回到舊模式。臉書透過新進人員訓練、不同的社群實驗、改變員工互動及打破辦公室隔間,創造高互動性辦公空間等方式,來打開榖倉的大門,但卻由提出另一個風險:同質性高的人組成一個社會群體,會不會終將成為一個巨大的榖倉?另一個克里夫蘭臨床醫學中心的案例,則是透過去除醫生與醫護人員的階級分別,重組科別分類與醫療分工制度,來降低醫療成本,提昇醫療效率,但不禁要疑惑的是,當人們習慣這種分類後,是不是也會再度形成榖倉?

 

對照自身周邊的環境,榖倉的圍牆似乎不是組織輪調、撕掉職位名牌、舉辦激勵活動、打破辦公室隔間等這些方式就可以輕易破除的。公司或組織的核心價值、組織文化、領導人態度、獎籌方式,都是造成榖倉的原因,在複雜的利害關係下,往往造成榖倉難以突破。其實說穿了,難以突破的,就是人性阿!

 

不只是組織與組織之間,公司內部的部門,小至每個人與人之間,都存在著大大小小的榖倉。就個人來講,有著既有的思考邏輯、行為模式,自己就是一座迷你榖倉。甚至,我們自己還會在這座迷你榖倉內設置隔間,加以區隔自己的種種思維,增設了更多自認為無法跨越突破的規範。我們大多只是榖倉內的小小一員,或許無力推動組織的改革,也無法改變人性的自我利益中心。但既然了解了榖倉的組成原因後,我們應該要學習人類學家的特質,以不一樣的角度看待事情,以更開放的心胸思考,避免自己落入榖倉,甚至可從中獲利。

 

作者提出具備人類學家特質的六大原則包括:

1.由下往上觀看世事,走出斗室,實地觀察,從微觀模式探究宏觀現象。

2.以開放的心胸傾聽與觀察。

3.全面探討,檢視一般人不想談的禁忌或無趣事情,對社會避談的議題大感興趣。

4.仔細傾聽,再跟現實互相比對。

5.比較不同的社會、文化與系統。

6.認為生活不只有一種合理模式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榖倉效應 榖倉 過度分工
    全站熱搜

    pizzahum7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